陈渝:隆鑫和我们一起铺建致富路
编辑: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3/9/24 8:38:39
编者按: 2013年,隆鑫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。 三十而立,承前启后。隆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制造工厂, 房地产以及金融板块的蓬勃发展, 已使隆鑫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型投资控股企业。隆鑫,已与我们这个城市的几代人、无数的家庭、甚至与一个城市30年的历史,紧密相联。 由此,重庆晨报开启“我与隆鑫30年”系列报道,每周一期,与读者分享隆鑫3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。
一年365天,22 岁的陈渝几乎都在潼南县张板村的地里忙活。他从16岁就离家到广东承包餐馆当老板,每年收入十多万元。 陈渝之所以回到农村, 是因为他感觉现在的家乡已有足够的吸引力。而这一切的变化,都源于2010年。
播种绿色希望 陈渝所在的张板村, 曾是崇龛镇最贫困的山旮旯。“走到碎石铺成的主公路上需要半小时, 乘农用车一路摇晃到镇上需要2个小时。啥都不值 钱。”陈渝说,初中毕业那年,他和绝大多数农村娃一样,选择了出门打工,一走就是6年。 2010年,通过重庆市扶贫办的牵线搭桥, 隆鑫事业创始人涂建华见到了崇龛镇的廖书记,商量扶贫事宜。隆鑫并没有简单捐资, 而是带来农业专 家团队, 协助潼南县政府一起考察当地的土壤、气候、水利条件,探讨智力扶贫、产业扶贫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。 在涂建华看来, 一个村的脱贫致富,和一个企业的创业成长是一样的。好的政策、充足的资金这些外在因素很必要,但要真正致富,还需靠自己,关键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 经过半年多的考察, 专家团队发现潼南崇龛镇与“柠檬之乡”四川安岳土质气候相似,双方制订了建“隆鑫潼南生态经济公益林区” 扶贫计划。隆鑫先后投入800 万元,在崇龛镇张板村等5 个行政村的16000 多亩土地上, 栽下柠檬、油桐等作物近300万株,惠及近1000户困难家庭。 为了防止当地常见的旱灾, 张板村利用扶贫资金, 兴建蓄水池6口,新筑石河堰。同时整治乡村公路,打开农资、农产品运输通道。
柠檬带来几十万元收入 空闲的时候, 陈渝喜欢上网看家乡新闻。2012年,他从新闻里得知,家里变样了。春节回家,看到村里务农的乡亲一个个荷包都鼓了起来, 陈渝再 也坐不住了,“家乡机会这么多,干脆回家发展。”转让餐馆后,陈渝踏上了返乡列车, 赶上了隆鑫和县里举办的柠檬种植培训班。陈渝一口气承包了 200亩地,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。 发展柠檬比种植传统庄稼强。去年立秋一过, 一个个黄橙橙的柠檬挂满大小枝头。村民们把柠檬看得很贵重,接待客人的礼品,从过去的土鸡蛋变成了柠檬。如今每户每年不但可以得到每亩300 元左右的承包费,每月还可以在柠檬园里打工,挣到1000多元的工资。酸酸的柠檬,让村民们尝到了美滋滋的甜头。在2010年前,整个张板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, 而这几年靠柠檬的收入已达到6000元以上,有的农户超过了万元。 “去年村里每亩产了1000 多斤柠檬,按照3.4 元/ 斤销售给企业,出口到新加坡、俄罗斯, 每亩净得利润1000 多元。”陈渝说,今年是柠檬挂果的第二年, 每亩至少能产1500 斤柠檬,净收入接近30万元。
村民住进“联排别墅” 今年, 最让陈渝开心的事情就是搬进新房。花了不到15万元,陈渝一家人从过去的瓦片土垒房住进了建面150多平米的联排2层小楼。 “现在村民实际增收1600 多万元。去年我们还修建集资房给村民住。从90 平米到150 平米的户型不等,每平米只需800 元左右。”负责扶贫工作的罗副镇长说, 今年村里还启动了敬老院修建项目, 让村里的孤寡老人能安度晚年。
对话> 重庆晨报:对隆鑫30年的发展,您有什么感言? 万镇长:隆鑫自身发展的同时,不忘回报社会,还把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,让村民学会怎样科学、持续地创业致富,这对我们,是最好的 帮扶。
|